北京看皮肤科的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zd/150714/4655748.html 仲夏时节,东天山脚下,天山雪水缓缓流入农田,绿油油的棉苗恣意吮吸。循着拔节生长的气息,记者走进十三师新星市,感受垦区大地跳动的历史脉搏。 “你们现在可以把战斗的武器保存起来,拿起生产建设的武器……”年2月,毛泽东主席签署《军委关于部队集体转业的命令》。此后,新疆十万驻军就地转业,掀起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年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组建,开启了新中国屯垦戍边的历史伟业。 生锈的铁锹、背运石头的竹筐、简易的木工刨子……在十三师红星军垦博物馆,仍然保留着当年军垦战士修渠用的工具,年轻的讲解员领着一拨又一拨访客,在这里探索兵团人的初心之旅。 “不与民争利”,部队屯垦地区四周渺无人烟。没有住处,战士们就自己挖“地窝子”;没有工具,就地取材编柳条筐;没有畜力,就用人拉犁。喝的是涝坝水,吃的是大锅饭,但是大家干劲十足。 战士们在垦荒前大力兴修水利,用很短的时间修建大小水渠30余条,全长余公里,灌溉面积可达余万亩,并解决了部分驻地群众生活用水问题,为新疆建立灌溉农业区打下了基础。 在十三师红星一场,我们循着红星一渠的尾渠直上溯源,一路同行的十三师退休职工张新城深情讲述父辈们修渠的故事。 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六军十六师四十七团来到荒凉的戈壁滩,扎根在东天山脚下。战士们为了将天山雪水引下来,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修建了红星一渠和红星二渠。 战士们用自制的木轮车运石。 “当时条件十分艰苦,父辈们顶着严寒酷暑开山炸石,打炮眼、伐木材、修渠道,一根两米的钢钎最后磨成了十几厘米长,工程所需的成千上万吨石头也是靠战士们制作的独轮车和背架车从天山脚下运往工程沿线。”张新城说。 修渠没有水泥,战士们就碾筛陶粉、红砖粉,与石灰面按一定比例配制成“代水泥”。石灰面与红砖粉腐蚀性强、灰尘大,战士们的脸上、身上经常被烧出水泡。 当时,部队里有一头运输军用品的骡子,被用来拉磨碾陶粉,不到半个月骡子就累倒了。战士们将其解剖,发现骡子的肺部满是陶粉和红砖粉。 年8月1日,32公里长的红星一渠开闸放水。衣衫褴褛的采石战士排着整齐的队列下山。看着这些可爱的战士,当地百姓流下了热泪。 当地一位70多岁的维吾尔族老人激动地说:“这是我一辈子最高兴的事。我们这一带的农民,祖祖辈辈盼望着能修一条大渠把天山上的雪水引下来,再不受荒旱。可这么大的事,谁能办到呢?他们做到了!真是天大的喜事呀!” 年4月5日,红星二渠开闸放水,渠长37千米,工期10个月。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爱国发家,多种棉花的口号在全国喊响。年,战士们在南北疆试种棉花。在大家的精心呵护下,一株株棉苗破土而出,当年共收获籽棉余公斤,平均单产67公斤多,为以后玛纳斯流域大面积植棉奠定了基础。 年到年,战士们在天山南北修渠引水、开荒造田,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取得显著成效。不仅使驻疆人民解放军在经济上站稳脚跟,在政治上对各族人民产生深远影响,也为以后兵团发展打下稳固基础。 塔里木河畔,美丽的一师阿拉尔市万木葱茏、生机盎然。阿拉尔三五九旅屯垦纪念馆静静地伫立在城市中央。仰望这座城市地标建筑,四座三角体建筑,犹如破土而出的种子。 三五九旅,这支英雄部队就像一颗革命的种子,带着“南泥湾”的屯垦经验,播撒到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以顽强的生命力在这里生根发芽,把戈壁沙漠变成了阡陌纵横的绿洲良田。 阿拉尔三五九旅屯垦纪念馆。 在阿拉尔三五九旅屯垦纪念馆,一张弥足珍贵的老照片映入记者眼帘。这是一张早期开荒造田的照片,拍摄于年5月。仔细观察会发现,照片中的战士们有的穿短裤马甲,有的却穿着厚厚的棉裤。进疆初期,为了减轻国家和人民的负担,战士们将帽檐、衣领、口袋、绑腿、袜子等,能省的都省掉了。就这样,战士们用节省下来的军费,建起了八一面粉厂、八一钢铁厂、七一纺织厂、十月汽配厂、新疆机器厂等十几个工厂,为新疆早期工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这批工业企业的出现,为新疆各族人民提供了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推动了各项生产建设事业迅猛发展,改善了各族人民生活,解决了农业原料的市场和出路问题。 八师石河子市位于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盛夏夜晚的石河子市街头,人们被这个城市五光十色的灯光秀深深吸引。 “开荒到哪里,种树到哪里,三年成林,四年成荫。”这片曾经的乱石滩,在一代代军垦人手中变成了“半城绿树半城楼”的生态宜居之城,被喻为“戈壁明珠”。 “国家富强了,人民富裕了,地窝子平房不住了,一步登天上楼了!”年12月,17岁的胡友才初到石河子,成为第一代兵团人。如今84岁的他,是石河子市的义务讲解员,老人最大的愿望就是将屯垦戍边的感人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50年代初,石河子还是一片戈壁荒滩。 60多年前,石河子的荒凉景象,胡友才记忆犹新:“除了芦苇地,就是戈壁滩,军垦战士们人拉肩扛、挖渠引水、改造苇湖、开垦荒地,开展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纺出了新疆第一缕纱,织出了第一匹布,做出了第一块方糖。” 原新疆军区政治部宣传部部长马寒冰作词的歌曲《戈壁滩上盖花园》生动反映了当时艰苦创业的情景“:劳动的歌声满山遍野,劳动的热情高又高,生产运动猛烈地开展,困难把咱们吓不倒。没有工具自己造,没有土地咱们开荒,没有房屋搭起帐篷。修水渠,打田坎,三天三夜不合眼,自由的种子撒下去,幸福的泉水流不完。人民向我们欢呼,祖国给我们勋章,这是无比的奖赏,这是不朽的光荣。” 戈壁滩上盖花园03:15来自兵团日报从阿尔泰山到昆仑山,从伊犁河谷到塔里木河畔,这首歌响彻天山南北。“戈壁滩上盖花园”的美好理想,激励着广大军垦战士克服困难,艰苦奋斗,投入屯垦戍边的伟大事业。 除了发展农业和工业,屯垦初期的交通运输、工程建筑、商贸流通等产业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蓬勃发展。建筑部队成为新疆建筑业的骨干力量,到年已发展到1个师和4个独立团,共3.8万余人,形成一支从勘测设计、建筑施工到建材生产综合性的建筑企业,承担了新疆大部分厂房、水电、交通等重要工程项目。年12月成立的新疆军区生产合作社,在发展新疆经济、保障市场供应、改善部队生活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无数军垦战士、知识青年、支边青年、转业复员军人扎根边疆写青春。天山南北,一路路建设大军向大漠深处、边境沿线挺近,纵横交错的引水大渠魔术般呈现于戈壁荒滩,大片条田阡陌相连,万行绿树成林成片,学校书声琅琅,工厂机声隆隆,边境线民兵脚步匆匆…… 60多年来,兵团人用勤劳的双手,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在戈壁荒漠和人烟稀少、环境恶劣的边境沿线,架桥修路、兴修水利、开荒造田,建成一个个现代化国有农牧团场,逐步建立起涵盖食品加工、轻工纺织、钢铁、煤炭、建材、电力、化工、机械等门类的工业体系,奠定了新疆现代工业、农业的基础,兵团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一座座军垦新城如明珠闪耀绿洲。(兵团日报记者陈琼兰玲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