虫口夺棉的卫士 ——记中国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陆宴辉 作为棉花生产大国,我国棉花单产远高世界平均水平。这背后,凝结着大批科研人员的智慧和心血。中国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陆宴辉,就是一名响当当的“棉花卫士”。 陆宴辉40岁出头,已跟棉花害虫打了20年交道。他长期驻守田间地头,埋头钻研棉花害虫防控,研究成果曾登上《科学》《自然》杂志;跟随国家棉花产区转移,扎根新疆棉区10余年,为棉花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牵头棉花化肥农药减施的国家级项目,聚力攻关,让棉花害虫防控更科学更环保…… 多年来,陆宴辉与棉花害虫不懈斗争,用累累科研硕果,换来棉花产业的提质增效和绿色发展。 坚守一线,把成果写在大地上陆宴辉出生于“纺织之乡”江苏省海门市,自幼目睹乡亲们身背农药桶在田间挥汗劳作的场景,对农业生产有着天然的深厚情感。年,他考入中国农科院成为一名博士生,师从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孔明,专攻棉花害虫防治。 棉花生产关乎国计民生。20世纪90年代初,棉铃虫大爆发,棉花减产超30%,年直接经济损失逾百亿元。为防治棉铃虫,我国于年开始商业化种植转Bt基因抗虫棉,年前后已在华北地区大规模种植。 一些质疑的声音也随之出现:Bt棉花能否有效降低棉铃虫的数量?对生态环境可能产生哪些潜在影响?对害虫地位演化有何影响?有的问题放眼国际学术界,也没有定论。这是一项重大课题,也是当时陆宴辉所在团队科研的主攻方向。 “农业科研要在生产一线求证,除了下苦功夫,没有捷径。”田间地头成了陆宴辉的主战场。远离热闹的都市,他一头扎进地头,坐起了“冷板凳”。父母不理解:好不容易跳出农门,咋又过起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但在陆宴辉眼里,田间地头才是宝:那里有自己“惦念”的害虫,有做实验的重要一手数据。 生产基地交通不便、生活艰苦、条件简陋,在陆宴辉眼里,都不是事儿。他蹲在棉花实验田,一株一株地数虫子、记数据、做实验。植株矮的时候,还能搬个马扎坐着数,等长高了,就得半蹲着。就这样,他驻守在河北农村,一待就是好几年。 与害虫的斗争,没有节假日。棉花生长季长,从3—4月播种、到10月收获,陆宴辉便按照一定时间规律在田间作业。“有的害虫5—7天繁殖一代,它可不等人!”陆宴辉笑着说。最热的5—9月,也是最忙的季节,他凌晨5点多起床、随即下地,日复一日。“第一次见他还是个白净青年,现在晒得黑乎乎的!”提起陆宴辉的坚持,植保所的老同志、研究员梁革梅很是佩服。 十年磨一剑,香自苦寒来。多年坚守终结硕果,陆宴辉所在团队证实,Bt棉花能有效防控棉铃虫,化学农药使用量显著降低,同时Bt棉花不会直接影响其他非靶标害虫发生,有力地澄清了关于转基因作物环境安全问题的争议和误解,成功解析了害虫种群地位演替及其生态学机理,走在了国际前沿。年发表于《自然》上的研究结果,入选该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奔赴新疆棉区过去,棉花在我国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广泛种植。自年前后起,国家棉花种植区域布局开始集中向新疆转移。 “棉花种到哪,科研就跟到哪!”服务国家重大需求,是陆宴辉所在团队一如既往的精神传承。自年棉花害虫防控团队成立,老一辈科学家的脚步,就跟随国家各时期棉花种植需求,在河南、河北等棉区扎根,有的一待就是二三十年。 接力棒传到陆宴辉手里,选择显得顺理成章。作为团队的青年骨干,他毫无二话地挑起重担,挥别北京的家,奔赴千里之外的新疆。 起步很是艰难。与标准化的工业生产不同,农业生产区域性很强。尽管此前科研成果丰硕,但来到新疆,一切从零开始:气候跟华北地区不同,棉花种植方式不同,害虫种类也变了!研究任务本就极其繁重,新疆科研条件却还很薄弱:科学认知积累、科研平台、人员队伍三方面都存在短板。 来了就是打硬仗的!陆宴辉迎难而上—— 缺少积累,就跑遍全疆,逐个把脉。他走遍在新疆棉花种植的每个地区,全面掌握了虫害发生的第一手情况,摸清了生产上的科技瓶颈和需求。“华北地区主要防棉铃虫、盲蝽,新疆多是喜干旱的蚜虫、叶螨。”新疆棉花害虫“家底”,陆宴辉一清二楚。 缺乏平台,就多方奔走,协调建设。刚到新疆时,陆宴辉租住在农民家里,做实验用的-80度冰箱,家用电线带不起来,只能到处“打游击”。如今,在南疆喀什、阿克苏、库尔勒以及北疆昌吉、石河子,5个试验点拔地而起,覆盖全疆的科研网络初步建成,开展科研有了硬件支撑。 没有队伍,就广泛联系,悉心培养。他走进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和农户家中,请教了多位当地科研同行和基层农技人员,累计培训基层农技人员数千人次,打通了科研—农技推广—生产一线的“朋友圈”。这样一来,最新科研成果能迅速通过庞大的农技推广队伍,转化为标准化的技术,及时传递到棉农手中。 功夫不负有心人。从年在新疆农科院挂职,到年返京,陆宴辉带领团队逐步补齐科研短板,系统研究了新疆棉花害虫发生灾变规律,显著提升了害虫测报与防治水平,为新疆棉花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撑。 每到金秋时节,洁白的棉花在新疆连片怒放,蔚为壮观。捷报不断传来:年,新疆棉花产量占全国棉花总产量89%,单产远高于其他棉区。理论创新不断推动技术革命,助力了国家重要物资生产,守住了棉农的“钱袋子”。 集智攻关,回答好绿色发展时代命题科研活动越深入,越需要集智攻关。从“见虫就打药”到绿色防控,棉花害虫治理步入多学科协同作战时代。陆宴辉也迎来新的挑战:成为了一名国家项目牵头人。 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棉花化肥农药减施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获批立项,由陆宴辉主持。全国40余家单位、人参与其中。“集中全国优势科研力量,在新疆主战场共同攻关!”兴奋之余,他立即投入更加忙碌的工作中。 “他把课题谋划得井井有条、目标明确。”当初一拿到课题,项目参加人张涛就眼前一亮,信心十足。这是一个产学研结合的项目,陆宴辉加强顶层设计,引导整合各方资源力量,推动项目“跑步”前进。如今,在新疆棉区,用药理念逐步扭转,遥感监测、生态防治等技术联合作战,保障了棉花增产,大量减少了农药使用,棉花生产步入绿色发展新阶段。 “我们是早上8点上班,陆宴辉7点多就到单位,夜里11点才下班。”植保所研究员张永军常常看到。作为团队“领头羊”,陆宴辉以身作则、雷厉风行。在新疆的时候,他常年扎在地头;在北京的日子里,一直早来晚走。“他时时刻刻都在想事情。”团队成员说,在陆宴辉带动下,大家也都绷紧了弦,不用扬鞭自奋蹄。 “科研队伍建设贵在可持续!”陆宴辉深知积累和传承的力量,格外注重培养提携他人。现在陆宴辉带了30多名研究生和博士后,每个月集中交流,细致地指导,精心培养学生独立科研的能力。“他从不大包大揽,会更多地培养发挥年轻人的主动性,周末学生经常被他拉来一起讨论试验或论文。”梁革梅说。 为了给新疆留下一支稳定的科研队伍,陆宴辉还重点招收在新疆长大、就读或愿意留在新疆工作的研究生和博士后,已培养输送10余名科技人才。陆宴辉的博士后潘洪生记得,自己刚到新疆入职时“两眼一抹黑”,陆宴辉将自己的积累倾囊相授,不遗余力地指导,帮他迅速找到科研方向,35岁便获评正高级职称。 由于多年来一心扑在工作上,陆宴辉缺席了家人的团聚、女儿的成长,但他很少把这些挂在嘴边:“与家人聚少离多,对科研人员来说是普遍现象,不唯独是我一个人这样。”由于他科研成果突出,“中国青年科技奖”“中国青年五四奖章”“何梁何利基金青年科技奖”等荣誉纷至沓来,与其说是褒奖,陆宴辉更看作是鼓励:“成绩不属于我一人,都是团队的力量。时代接力棒传到我们手中,就要跑好这一棒!” 编辑:刘雅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