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6/17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北京最有效白癜风的治疗方法 http://m.39.net/pf/bdfyy/tslf/

  金溪镇原来叫西溪或荆溪,建镇两年多时间以来,给这个相对沉寂的地方带来从所未有的活力和期待,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让我们把视线落到曾经的挣扎当下的努力和今后的畅想上,分享那种敢于突破和情系故里的无畏精神或浓郁的乡愁。

  “三桥演义”是当地的一段佳话,潘宅村潘德福投资多万建造潘宅文化廊桥,吴宅村吴东溪老人投资多万修建东溪大桥,下徐村陈恩福捐资多万修建下徐大桥,这种蔚然成风的现象在温州乃至浙江的乡村都是属于罕见的。

弹棉郎跑江湖成就能人

  吴宅村的吴东溪是老人协会会长,今年76岁,从18岁开始就从事弹棉,目前和三个儿子一起在外地办了七八个轧花厂,大半辈子与棉花接下不解之缘。他跑江湖是在年,离改革开放几乎还有整整一代人的时间。

  “永嘉弹棉郎,挑担走四方”。正是这些弹棉郎,成了改革开放初期引领温州市场经济的购销大军,他们走遍千山万水,经历千辛万苦,说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挣尽千金万银,为温州模式立下汗马功劳。

  永嘉弹棉郎人数最多的当属金溪,每个村都有一批弹棉师傅,堪称“中国弹棉第一乡”。如大阳村的李德褒在景德镇农村弹棉,带出了几十个徒弟,部分徒弟在那边安家,部分在改革开放后另谋出路,也有个别的至今还从事相关行业。那时最有名气的是潘宅潘松来,年18岁的他来到新疆石河子建设兵团弹棉就赚了一万三千元,此后转战北方多处,每年有十几万。当时邮政汇票最高限额是一张元,他一次性上百张这样的汇票“飞”到老家,轰动一时。

  从弹棉郎或棉贩摇身化为企业家,少不了潘宅村吴胜恩开的先河。年,他承包了辽宁锦州一亏损国有纺织厂,取得了惊人的效益。随后,他的弟弟潘孙光也走上承包国有纺纱厂的路子,也大获成功。此后,金溪人也包括永嘉人遍地开花,一个个从弱小走向强大,与时代共舞,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机。

  进入21世纪,金溪人在天山南北创办了上百家轧花厂。年7月25日,乌鲁木齐永嘉商会成立,多位会员中绝大部分是在疆从事棉业经营的金溪人,双进村的吴建平、湖庄村的李松才、瓯山村的吴金祥分别被推荐为首届会长、监事长、常务副会长。

  目前,金溪镇仍有上万人在外从事棉业经营,他们主导了天山南北的民营棉业和长三角地区的民营纺织业,年产值超亿元,金溪镇也从原来“中国弹棉第一乡”转型升级为“中国棉业经营第一镇”。年,永嘉棉胎手工制作技艺被列入第六批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恋旧林衣锦还乡建家园

  在外的能人风生水起,家乡建设是否芝麻开花节节高呢?金溪镇党委书记徐志勇用“空城计”和“失乐园”自嘲。

  人走楼空的“空城计”表现在人口减少和村居凋零,90年代金溪中学生2人,小学生2人;如今锐减至中学生人,小学生人,人口流失严重。以周山、呈岙、黄山为例,年三个村常住人口分别为12人、90人、人。产业凋零的“失乐园”让人感叹。随着年永嘉县凯泉铸造有限公司的拆除,该镇仅剩永嘉县金鼎泰铸造有限公司、浙江江力阀门铸造有限公司两家企业,工业产业发展低迷。年金溪镇上湖枇杷产值近0万元,岩头枇杷产值万元,作为金溪特色农产品品牌,却被后来者居上。3-年济根村红岩祭旅游业红极一时,日接待游客近0余人,发展有3家农家乐。目前该镇旅游却处于空白阶段。

  面对危机四伏或重重困难,在外的能人和金溪镇又是如何建设美丽家园的呢?转危为机,金溪虽然面临种种的困难与挑战,但是不难发现,同样也赢来了发展机遇。

  曾几何是“背井离乡”演变为如今的“衣锦还乡”。由于区位因素制约和历史条件限制,敢为人先的创一代迫于无奈背井离乡外出拼搏,经过多年打拼,积累了不少资金、经验和人脉,情系故里初心不改,都想为家乡建设奉献自己的力量。

  该镇宣传委员吕包琬介绍,在外能人有反哺故里的传统,早在0年时,潘胜恩为西溪一小的教学楼捐了45万元,成为美谈。该镇人大副主席周晓治说,为打响金溪文化名片,助力乡村振兴计划,该镇下徐、六龙、龙头、坦头垟、吴宅、潘宅、朱山和瓯渠等8所文化礼堂集体开工建设启动仪式于去年3月28日在下徐召开;建设资金全部来自民间。

  眼见为实,在镇宣传干事王统宇的陪同下,分别对吴宅、瓯渠和下徐进行造访,结果让人为之感慨,甚至是嘘唏不已。碧水从村中央悠悠流过,看上去整洁又有精气神。

吴东溪老人和他捐建的东溪大桥

  吴宅村是上文提到的最美老人吴东溪的老家,除一条个人捐助的“东溪桥”外,他和家人在造路、村委会办公楼、文化礼堂等公益上达到多万元。村党支部书记吴进潘激动地说,集体事业筹款真是一呼百应,涌现出不少吴东溪这样的乡贤,如年建文化礼堂时有多万的捐款,其中在外企业家吴文笛出了80来万元;最近拉了一个居家养老的爱心群,没几天就筹到30多万,捐助元、0元的比比皆是,吴东溪的三个子女共捐了5万多元。

  武术之乡瓯渠的故事很精彩。吴策已经是连续7届村支书,连续两届县人大代表,对于家乡建设如数家珍。瓯渠的文化礼堂仿江西婺源萧江宗祠,全是木头结构,年造价达多万,他说现在起码万。开始7个人出10万倡议启动,后12个老板各10万。有个别人想出二三十万的,被婉言拒绝了,理由是要均衡。

  溪流治理也是各10万、5万、几千的筹集到位。瓯渠9村7村有姓吴,文化礼堂修建以四个村为主,过去以乡贤吴岩枢为主,现在翻修以瓯渠小学退休校长吴守新为主,修善费80万,目前已筹60多万。

下徐村

  下徐村的新农村建设用气派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一条宽12米的大桥横跨两岸,桥北宏伟的牌坊写着“万象更新”四个夺人眼球的大字。村干部邹建邱说,原来桥只有5米宽,在外面做被服生意的邹恩福自告奋勇地投资万把小桥变大桥,而邹安龙和邹安磅两兄弟出了28万建了气象万千的牌坊。

  村老人协会会长邹纪寿说,村里的文化礼堂分为两次建设,6年第一次邹孟奇12万元,邹文迪8万元,这一次超过10万的达16人,邹文迪又拿出8万,认捐达来万元,最近帮扶的爱心基金会也超过50万元。村干部邹环林算了一笔账,集体收入几乎为零的下徐,这12年来收到村民的建设捐款竟然超过1万元。

  让人刮目相看的是,年2月13日的金溪商会成立大会上,现场筹集6万基金,并纷纷表态引领更多商会成员参加家乡建设。郑永健(青海浙江商会会长)、吴建平(乌鲁木齐永嘉商会会长)、李秀业(金溪(全国)总商会会长)、吴长确(瓯渠武术协会会长)等成功人士一直   西溪两岸群山延绵,屋舍俨然,是一条没有污染的绿色生态带。清代诗人袁枚作《金溪道中》:“远望烟墩立翠微,白沙高岭势崔嵬;滩奔石自排牙立,风急花如约伴飞;野庙墙崩神暴露,大洋山隔海依稀;瓯柑仙蛎江瑶柱,一路尝新我未归”。美丽的地方应该有个更美好的未来。

  面对永嘉“高铁时代”、“全域旅游”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实现蝶变或逆袭成为眼下的课题。金溪镇党委政府“不等不靠不要”,围绕“一带两城五组团”的发展布局,立足于“瓯江北岸城市带”生态休闲单元的定位,紧抓乡村振兴的机遇,充分发挥后发优势、比较优势,发愤图强、赶超发展,努力打造“灵秀金溪·东瓯绿谷”。

  徐志勇说,金溪镇“量体裁衣”,立足本地特色,瞄准在外金溪籍商人群体和优质央企国企资源,大力招商引资,精心谋划三个投资各10亿元以上的大项目。一是建设康养福地,成功动员永嘉武术协会会长、医院院长吴长确放弃乐清投资项目,回乡建设金瓯武医文化小镇。二是建设能源基地。下庄农光互补项目计划一期投资2.2亿元;二期投资9万元,结合食用菌、中药种植和光伏产业;大阳山一期光伏项目投资6.8亿元,二期风电项目投资达6.8亿元,预计总投资达15亿元。三是建设人居胜地。金瓯梦想小镇项目拟投资10亿元,以高低配形式在镇区范围内打造亩房地产综合开发项目。

  徐志勇认为,金溪必须做好三篇文章。一是做好“文化”文章。构建8个文化礼堂样板,以点带片,布局成网,将其打造成美丽党建、美丽乡村、乡村振兴的亮点。构思金溪文化亮点,筹建瓯渠文化博物馆,展现传承数百年的武医文化底蕴;整合娄川村吊坦漈、娄坑漈等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建造精品民宿,争取打造2A级旅游村庄。此外,将进一步做好瓯渠武术节、上湖枇杷节、金溪(全国)总商会年会三大品牌的宣传。二是做好“反哺”文章。紧密联系在外金溪籍能人,充分利用金溪(全国)总商会平台,以乡愁乡情共谋金溪发展,实现金溪梦想。三是做好“美丽”文章。构思美丽镇区环境,在巩固省级卫生镇的基础上,争创国家级卫生镇。

  “大格局”、“大项目”、“大文章”将为新时代“灵秀金溪?东瓯绿谷”的长远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把金溪人经济化为金溪经济,承载的希冀,热情的张力,在建镇三年不到的时间里,年轻的金溪镇民气高涨、民心可期,明天一定很明媚。

致富不忘桑梓情!

为金溪乡贤能人反哺故里的传统点zan!

来源/中国永嘉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