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6/6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近年来,全市各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紧紧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着力点,在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和志愿服务工作实现更富活力、更有成效、更可持续的发展上发挥了一定的示范和带动作用,也涌现出一批示范文明实践所站。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

南山街道创业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

宁国市南山街道创业社区自启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设工作以来,牢牢把握“一个目标、四个定位、五项工作、三个到位、提升四大能力”的要求,扎实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设各项工作,从百姓需求出发,以服务群众为着力点,积极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不断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走深走实。

聚焦一个目标,坚定文明实践信心

紧紧围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学思用相结合、知信行相统一,自觉肩负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着眼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牢牢把握传播新思想、引领新风尚的工作目标,提升人民精神风貌,进一步加强干部群众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

紧扣四个定位,架设文明实践新格局

紧扣学习传播科学理论的大众平台、加强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坚强阵地、培养时代新人和弘扬时代新风的精神家园、开展中国特色志愿服务的广阔舞台的定位,突出理论宣讲、教育引领、文明实践三大功能,形成“全覆盖、沉到底”的工作格局。一是突出理论宣讲功能。以宣传宣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和十九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会议精神为主要内容,将文明实践站作为搭建理论、政策与群众之间的“连心桥”,把“接地气、冒热气”的“好声音”带到群众中去。累计开展不同领域、不同人群理论宣讲活动25次。二是突出教育引领功能。加强理想信念、公民道德、文明素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青少年“三观”等的教育,推动完善居民公约行为规范,引导群众破除陈规陋习,倡导移风易俗,树立正确思想理念、高尚道德准则和良好精神风尚。开展移风易俗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讲教育等系列活动13次。三是突出文明实践功能。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工作为主线,将文明实践活动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带到群众中去,开展喜闻乐见的民间文艺、文化、体育等活动,提升群众的满意度、获得感,增强群众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开展戏曲进社区、体育比赛等系列活动8次。

围绕五项工作,让文明实践工作走深走实

围绕五项工作,着力解决“怎么干”的问题,聚焦“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推动文明实践活动落小、落细。坚持把志愿服务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有力抓手和文明实践活动的主要形式,重点围绕小区文明建设、疫情防控、移风易俗等中心工作,广泛开展政策宣讲、环境整治、矛盾调处等志愿服务活动近多次,提供便民服务多次,受益群众多人次,推动文明实践活动和志愿服务工作制度化、常态化、专业化,不断拓展文明实践的长度、广度、深度和温度,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走深走实。

健全三个到位,铺设文明实践常态化路径

阵地资源整合到位。一是拓展平台。将农家书屋、道德讲堂阵地资源有机融合,拓展文明实践阵地,建立理论宣讲服务、教育体育服务、群众文化服务、科技普及服务、卫生健康服务、普法用法服务、移风易俗室服务“七大平台”,建立七支志愿服务队伍,融合开展政策宣传、科普文化、医疗服务等志愿服务活动,提升服务效能。二是融合新媒体。推动宣传教育同频共振。疫情防控期间,线上合力宣传政策、挖掘抗疫典型,线下招募志愿者,汇聚力量助力防“疫”战,共计招募社会志愿者余人,服务群众2万余人次。

体制机制健全到位。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明确社区支部书记任文明实践站站长,明确职责,压实责任,真正打造成基层组织建设“书记项目”。二是坚持高位推动。把新时代文明实践纳入文明创建和意识形态工作考核内容,定期召开工作推进会,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设工作有力有效开展。三是打造服务阵地。社区投资10万元建立文明实践站各功能室,并每年给予文明实践工作专项经费支持。有效整合人员、平台、项目等资源,文明实践站建设全部实现有标牌、有场地、有队伍、有制度、有计划、有活动、有记录“七有”。

服务群众精准到位。一是推深主题志愿服务。开展“举旗帜·送理论”专题宣讲8场,参与群众余人。二是做实普惠性志愿服务。以强化移风易俗成果为抓手,开展“道德讲堂”“我们的节日”等活动30场次,三是创新特惠性志愿服务。着眼空巢老人、留守儿童以及特困群体,组织实施关爱弱势群众、扶贫帮困“一对一”“多对一”志愿服务人次,不断满足群众个性化、差异化需求。

提升四大能力,文明实践的力量百花齐放

推进“文明实践”转化为“文明成效”,两年来,创业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实现了将“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的工作目标转变为惠及群众、服务群众的成果转换。针对群众生产生活实际需求,利用传统文化资源,灵活借用小喇叭、方言、民歌、戏曲、抖音新媒体等多种方式送文化、送政策、送知识、送服务,引导干部群众持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依托宁国好人、文明家庭、好媳妇等系列评选,发挥先进模范、身边好人的示范引领作用,引导群众和社会组织自发开展“义务治安巡逻”“邻里纠纷调解”“红白喜事服务”等服务项目,促进群众积极参与基层社会自治,夯实了基层社会治理基础。

长按识别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