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疹北京哪家医院好 http://pf.39.net/xwdt/210706/9150611.html 7月13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八师石河子市,参观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在博物馆一层大厅,习近平会见了兵团老中青三代建设者代表。他强调,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为推动新疆发展、增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国家边防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兵团人铸就的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兵团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用好这些宝贵财富。 7月12日至1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新疆考察。这是13日下午,习近平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八师石河子市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会见兵团老中青三代建设者代表。新华社记者李学仁摄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谈到以“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为主要内涵的兵团精神。 本期这里是兵团推出特别策划“总书记关心的这些事儿”,让我们一起追忆峥嵘岁月,感悟兵团精神,汲取奋进力量! 兵团的历史, 既是一部红色基因和革命精神的传承史, 又是一部党领导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史。 军垦战士开展大生产,人拉犁开荒造田。 “生在井冈山,长在南泥湾, 转战数万里,屯垦在天山。” 兵团来源于光荣的中国人民解放军, 其前身部队是英雄的三五九旅和教导旅、新四旅, 参加过土地革命、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著名的南泥湾大生产。 三五九旅官兵在南泥湾垦荒。 年,新疆和平解放, 驻新疆人民解放军大力开展生产建设。 年10月, 中央政府命令驻新疆人民解放军第二、第六军大部,第五军大部,第二十二兵团全部,集体就地转业, 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 00:39自兵团成立以来, 一代又一代兵团人既当生产队、工作队, 又作宣传队、战斗队, 扎根新疆沙漠周边和边境沿线, 认真履行党和国家赋予的维稳戍边职责使命, 在兵团建设和发展实践中孕育形成了 以“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为主要内涵的兵团精神, 在边疆创造了沙漠变绿洲、 荒原变家园的人间奇迹。 石河子市鸟瞰。 兵团精神 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中国共产党红色基因和红色血脉的赓续和传承。 是几代兵团人在新中国屯垦戍边实践中的伟大创造。 是凝聚、激励和引领兵团人 攻坚克难、团结奋斗, 不断开创新疆建设发展新局面的鲜红旗帜。 热爱祖国, 是兵团人的核心追求 兵团人怀着对祖国对人民的赤胆忠心, 时刻牢记着党和国家赋予的神圣使命, 厚植“我为祖国当卫士”的爱国情怀, 把捍卫祖国统一、维护各族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的核心价值追求, 成为共和国“不穿军装,不授军衔,不拿军饷,永不换防的哨兵”。 年, 一支以开荒南泥湾的 三五九旅为主体的英雄部队 进驻天山南北。 人民军队进疆。 年12月, 名官兵从新疆阿克苏出发解放和田, 在天寒地冻中徒步穿越 “死亡之海”塔克拉玛干沙漠, 创下18天沙漠行军里的奇迹。 此后,他们扎根沙漠边缘, 投身生产建设,绝大多数再没有离开, 甚至没有回过故乡,没有见过火车。 沙海老兵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和田纪念碑前敬礼(资料片)。杨克勤摄 “你们现在可以把战斗的武器保存起来, 拿起生产建设的武器。 当祖国有事需要召唤你们的时候, 我将命令你们重新 拿起战斗的武器,捍卫祖国。” 毛泽东主席签署的《中央军委关于部队集体转业的命令》。 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里, 醒目展示着毛主席当年 对新疆10多万官兵发布就地转业命令。 年, 在疆部队的多数集体就地转业, 脱离国防部队序列, 组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从数十万军垦战士挺进并屯驻在新疆两大沙漠的边缘地带, 到一批又一批复员转业军人、城乡青壮年和大中专毕业生, 从祖国四面八方陆续来到新疆, 他们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 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加入兵团,扎根边疆,奉献祖国。 年底,二军教导团女生大队从吐鲁番徒步向喀什行军。 无私奉献, 是兵团人的精神品格 兵团人始终坚持扎根新疆大地, 为各族人民办好事实事, 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 为建设新疆、保卫边疆作出了突出贡献。 年,军垦战士开垦荒原。 从进疆伊始, 王震将军 就带领官兵们继承发扬南泥湾精神, 本着“不与民争利”原则, 进驻戈壁沙漠, 在风头水尾的不毛之地, 在亘古荒原上开展 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 硬是从无到有建起一个个农牧团场。 “谁言大漠不荒凉, 地窝房,没门窗; 一日三餐,玉米间高粱; 一阵号声天未晓,寻火种, 去烧荒。最难夜夜梦家乡, 想爹娘,泪汪汪, 遥向天山,默默祝安康。 既是此身许塞外,宜红柳,似白杨。” 这首描写军垦战士拓荒的诗, 是那时兵团生活的生动写照。 年,二军六师十七团(现二师二十一团)官兵在和静开都河上游巴克沁库勒、哈尔莫墩开荒,军垦战士们在简易的帐蓬里吃住。闫志江供图 年3月, 作为“八千湘女上天山”的一员, 不满14岁的王孟筠参军到了新疆。 由于过重的体力劳动和艰苦恶劣的生活环境, 她患上了严重的风湿病, 下肢瘫痪、双耳失聪。 她并不气馁,写下数十万字 与疾病作斗争的日记——《病床上的歌》, 鼓励年轻人奋发向前。 年,王孟筠(站立者)带领妇女利用闲暇时间读报学习(资料片)。 此后的岁月里, 一代又一代兵团人砥砺无私奉献的宝贵品格, 不计个人得失, 舍小家为大家, 一心一意为新疆建设发展贡献力量。 “冰峰五姑娘”年轻时的合影(资料片)。 从黄浦江畔的霓虹灯下 到天山脚下的六师北塔山牧场, 从意气风发的少年, 到两鬓斑白的长者。 上个世纪60年代, 上海支边青年李梦桃 来到北塔山牧场当卫生员。 北塔山地处中蒙边境,海拔多米, 艰苦的环境并没有让他退缩, 他常年坚守在北塔山牧场, 用医术和爱心, 解救了一个又一个患者…… 李梦桃(中)与哈萨克族牧工亲切交谈(资料片)。 “七一勋章”获得者魏德友, 从年开始,50多年来, 在萨尔布拉克草原深处, 在荒无人烟的边境线上 义务戍边20多万公里, 被誉为边境线上的“活界碑”。 魏德友在巡边(资料片)。管述军摄 种地就是站岗、放牧就是巡逻。 十师一八五团职工、护边员马军武和妻子 在自然条件恶劣的环境下, 以哨所为家,30多年 坚持在中哈边境护边、护水、护林。 他自豪地说: “一生只做一件事,我为祖国当卫士。” 十师一八五团职工、护边员马军武(右)在巡逻途中(资料片)。新华社记者胡虎虎摄 巍巍天山,莽莽昆仑 见证以孙龙珍、魏德友、李梦桃、刘守仁、陈学庚、马军武、梅莲等 为代表的优秀兵团儿女, 把无私奉献的价值追求镌刻在 开发边疆、建设边疆、保卫边疆的伟大实践中。 梅莲在为哈萨克族牧工检查身体(资料片)。管述军摄 艰苦创业, 是兵团人的生动实践 喝苦咸水,住地窝子, 人拉肩扛,挖渠引水, 军垦战士们开荒造田, 节衣缩食,白手起家…… 生产部队在戈壁滩规划建农场。 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 兵团人以火一样的热情 屯垦戍边、接续奋斗, 让沙漠披上绿衣, 把荒野变成良田。 在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 一件补了块补丁的军大衣, 就是这种精神的有力见证, 令参观者无不为之动容。 博物馆内陈列着一件镇馆之宝——“百衲衣”。总台央视记者彭汉明摄 兵团人在自然环境极其恶劣情况下, 不畏艰难、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在天山南北、大漠边缘和边境沿线布局设点、手推肩扛、白手起家, “戈壁滩上盖花园”,开辟了片片绿洲和万顷良田, 建成了一大批团场城镇, 建起了十多座兵团城市, 奠定了新疆现代农业和现代工业的基础, 把艰苦创业的实践品格烙印在亘古无垠的荒漠戈壁上。 年,军垦战士们拉犁开荒。 阿拉尔市鸟瞰。 开拓进取, 是兵团人的动力源泉 兵团人始终不畏艰险、一往无前, 保持了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生机活力, 在荒芜的盐碱地上创造农业奇迹, 从无到有建立起完善的工商业体系和教科文卫社会事业, 以敢闯敢试、拼搏进取的勇气和能力书写了辉煌篇章。 年,进疆部队着手建设新疆第一个锭的纺织厂——七一棉纺厂,于年7月1日投入生产。 正是靠着这种精神, 兵团人敢创业、能创业、创大业, 治理了数十条河流, 修建了上万项水利工程, 新疆每3亩耕地中就有1亩是兵团开垦的, 新疆粮食产量的19.9%、油料产量的30%、甜菜产量的44.5%来自兵团, 全国最大的棉花生产基地在兵团。 在十师一八四团的棉花地里,一台采棉机正在采收棉花(资料片)。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陈洋摄 “怕吃苦就不要搞科研。 尤其是在兵团,更需要付出。” 中国工程院院士、新疆农垦科学院研究员尹飞虎一年有余天待在野外, 他带领研究团队创建了 主要作物水肥一体化高效利用技术体系 及田间标准化生产管理模式, 推动兵团成为我国在大田农业生产中应用节水滴灌技术 范围最广、面积最大、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 成为全国应用农业节水滴灌技术的样板。 尹飞虎(右一)在田间与大家交流(资料片)。 青春无问西东,奋斗自成芳华。 四师六十九团二连党支部书记、连管会指导员贾新太 从东北农业大学毕业后, 作为一名西部计划志愿者来到 四师六十九团二连工作。 扎根基层十余年, 贾新太引导职工群众 改变粗放的农作物田间管理模式, 发展产业,壮大连队集体经济, 改善连队人居环境…… 从一名大学毕业生成长为乡村振兴的“领头雁”。 贾新太(右)走访慰问挂钩户。马台巴尔摄 “兵团,是我梦开始的地方。 这些年在团场从事香料作物 栽培技术集成示范推广工作, 兵团不仅有世界领先的农业技术, 而且能为年轻人提供广阔的施展舞台。 我愿意扎根兵团, 像无数军垦前辈那样, 在这里练就看家本领, 作出一番贡献, 留下一份壮志豪情。” 贾新太说。 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外景图。 岁月变迁,精神永恒。 兵团精神 是兵团事业薪火相传的“根”和“魂”。 在波澜壮阔的历史中孕育的兵团精神, 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早已融入兵团干部职工群众的血脉, 成为扎根边疆、建功立业的强大精神动力。 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 兵团广大干部职工群众 感恩奋进,担当实干, 在新时代新征程中赓续红色血脉, 让兵团精神历久弥新、永放光芒。 来源:团炬客户端 监制:冯骏夏振忠 海报、视频:张宇帆 文案、制作:王艳乔 编辑:王艳乔周沄璐 责任编辑:楚甲周李媛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