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文化知识越来越显得重要,现在有近视眼的学子越来越多。然而,在古代就很少发现有近视眼的文人学子,按照学习压力来讲,“三更灯火五更鸡”,古人背四书五经,要比现在的压力大,那为什么古人很少有近视眼呢?学习姿态很端庄古时候大部分人不认字,也没多少人读得起书,书香门第毕竟少,只有家庭条件好或有地位的人才读得起书,即便是读书,像头悬梁、锥刺股的读书人也是凤毛麟角,这就决定了古代不存在形成近视眼的大环境,患近视的风险和概率都很低。古人对读书、写字的姿态非常讲究。特别是写字时,要坐得端正、挺拔,加上那时写字用的毛笔比较长,眼睛距离纸面的距离就会远一些,这样对眼睛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古人读的是私塾,没有现在的黑板,不会产生看黑板困难,也就不用想什么办法治近视。加上古代学科分类不细致,那时的学生没有外语、政治、化学等科目,文人主要读物是四书五经,一本《论语》就要背得滚瓜烂熟。闭目摇头背书等于休息对于古人为什么很少患近视还有另外一种解释,那就是他们在读书时喜欢闭目摇头的缘故。我们在看很多古装剧时也会看到,里面的读书人在读书时老是闭着眼睛摇头晃脑,感觉很是投入。有专家认为,闭目等于休息眼睛,摇头晃脑的动作相当于是古人的“眼保健操”。据介绍,经专家多年查阅资料,发现古圣先贤、帝王将相、大师名家乃至普通的读书人,几乎都没有得近视眼的。查阅了大量古医书后,发现早在商朝武丁时代,中国先贤就有包括眼病(当时称“疾目”)的甲骨文卜辞;《黄帝内经》中虽有多种眼病及解剖的记述,但就是没有近视眼的记载,搜罗眼科药物最广、述说最详细的《本草纲目》等,同样没有近视眼的记载。对于类似近视眼的记载,古代医术中只有清代《医宗金鉴》记有一证。慢生活适合养眼古人没有眼镜,尽管看似不利,但客观上能防近视度数加深,所以近视的危害就很小,不会出现眼睛为适应眼镜度数而近视严重的情况。再者就是:古人的生活节奏慢,古人行路、骑马、远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都有预防近视作用,所以古人的近视非常之少,危害也很小,与其他疾病相比,简直算不了什么。 当然,古代文人之中的近视眼少,但并不是没有。这从一些史料和笑话中也可以看出。明代有人作了一首嘲讽近视眼的打油诗,诗中说道:“笑君双眼太稀奇,子立身旁问谁是?日透窗棂拿弹子,月移花影拾柴枝。因看画壁磨伤鼻,为锁书箱夹着眉。更有一般堪笑处,吹灯烧破嘴唇皮。”六十四个字的一首打油诗,将在云山雾罩中过一生的近视眼形象塑造得栩栩如生。 要解决近视眼的问题,只能靠眼镜。虽然眼镜发明的年代不晚,相传古罗马时代就出现了单片眼镜,古罗马皇帝曾用它观看斗兽比赛。但因材料昂贵,一般为宝石磨成,所以不能普及到大众生活中,所以应用极少。十五世纪中期才传进中国,镜片的材料依然是昂贵的水晶石、石英、黄玉或紫晶磨制成,普通老百姓根本戴不起。据说,就有一位乡绅用一匹马的代价换一付眼镜的记录,说明眼镜极为稀少。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