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石河子市游憩广场上,矗立着王震将军的雕像,坐南面北,背依天山,前瞰大漠,总高8.5米,暗合将军享年85岁。王震着便装,右手握望远镜平举胸前,似刚瞭望过广袤的荒原;左臂微扬,又似指着荒原和身边的将士商谈兴修水利,营田造林,建设城市的大计。身后是一匹灰色花岗岩雕无鞍骏马,昂首奋蹄,跃跃欲试。 “王震将军”来到广场以后,石河子市民多了一位常伴聊天的老友。他们经常三三两两围着雕像谈心,抚今思昔,倾吐不尽,说到开心处掀髯大笑,说到烦心处义愤填膺,不管开心与烦心,都爱对王震说同样一句话:“咱们那时候啊……” 人们怀念王震,其实是对一个时代、一种精神、一种情谊的怀念。 年秋,新疆和平解放后,驻军剧增,解放军、民族军、起义军一下子聚集了近20万人马。毛泽东发布命令,动员部队“参加生产建设,改善自己的生活,节约国家的开支。”王震是命令的执行者,他说:“全体军人一律参加生产劳动,不得有任何军人站在劳动生产战线之外”。 石河子是王震首选垦区之一,他将22兵团数万将士安排在这里垦荒,还要建一座新城作为兵团机关驻地。为此,他率兵团及其所属九军领导于年1月和7月两次来石河子踏勘。 第一次踏勘找地,西到乌苏,北到大拐,一路行来,刨雪看土,访农问稼,备极辛苦。踏勘途中,面对茫茫雪原,王震和22兵团司令员陶峙岳有一段精彩对话。 王震说:“天知我来,铺下诺大一张雪花笺,陶将军岂可无诗于上。”陶峙岳说:“诗一时难成,念几句古人的可以。”于是吟了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一诗,当念到“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时,王震说:“这是一首好诗,加上前面那句‘风头如刀面如割’,也是我们此行的写照。”陶峙岳念完诗,笑向王震:“这洁白的雪花笺得王将军大笔图画才匹配。”王震说:“对对,我画你也画,咱们大家共同画。”此行踏得荒地余万亩,22兵团遂定垦于此。 第二次踏勘选址建城,将军们冒着酷暑,钻苇湖,穿荆棘,攀山崖,察看了石河子周围数十公里内的地形地貌,河流泉沟,乔灌树木,还访问了社会民情,四时风雨,并留下一段夜宿车马店的轶事。 7月28日,王震一行投宿石河子西头的小车马店,土屋土炕,因在苇湖旁边,蚊子很多。晚饭后,店主制烟火驱蚊子,但没阻住蚊子进屋咬人,正当大家无计可施时,忽听王震在房顶上喊:“同志们,我找到个好地方,你们快上来。“众人移睡屋顶,夜风习习,蚊子少了很多。第二天早晨,王震综合大家的意见,指着东南方向一公里处说:“以那里为中心,建一座新城,留给后世。”谁会想到,后来名声大震的石河子市竟是在晨曦熹微中,在车马店的土屋顶上来到人间的呢!王震将军年春天离开新疆后,又先后8次来石河子巡视考察,最后一次在年8月18日。 那天,3万多人上街欢迎他,许多老军垦是带着孙子、孙女去的。在考察中,他拉着老军垦的手,话特别多,打仗呀,开荒呀,生产呀,生活呀,叙说不尽。王震多次表示:“我还会回来的,活着做不到,死后也要将骨灰撒在天山上,永远和大家一起守卫边疆。”一诺如山,让老兵们甚是感动。 年3月12日,王震将军逝世。当飞机载着他的骨灰飞临石河子上空时,人们走上街头注目凝望,老军垦们竖起大拇指说:“咱们的将军说话算数。” 年10月7日,王震雕像落成,再次让老军垦们动情动容,大家看着王震熟悉的面孔,亲切地问:“将军,您真的回来了?” “真的回来了,再也不走了!”王震有灵,一定会这样回答。 赞赏 |